目前分類:編輯說書 (54)
- Nov 10 Thu 2022 11:00
給孩子滿滿的愛的兒童文學作家―夏洛特.佐羅托 Charlotte Zolotow
- Oct 27 Thu 2022 11:00
打開記憶的抽屜 《身體與心靈》
打開記憶的抽屜
今天的你看天空了嗎?雲是什麼形狀呢?
你喜歡幾歲的自己呢? 今天對你來說,是怎樣的一天呢?
2016年10月,小編到新北市立圖書館聽伊勢英子的講座後,在回程的路上,有一連串問題在小編腦中不斷迴響。短短90分鐘的分享,那強烈的感染力正如伊勢英子的創作風格,流暢冷靜,其實蘊含了深沉的情感和熱度。
- Sep 15 Thu 2022 11:00
閱讀思考與討論─和孩子共讀「哲學種子」
好看又好用的「哲學種子」
小四的姪子很喜歡「哲學種子」,他說:「這套書最厲害的就是,讀了會變得很聰明,而且別人都不知道你已經變得很聰明的那一種!」很妙的說法,這套書是他從一年級就開始看的,他說,直到現在還是好好看,每次看都有不同收穫。
姪子從小就讀很多繪本。幼兒園的時候,我試著為他念《哲學種子》,我先從我喜歡、有感覺的故事開始。我覺得大人要先喜歡、再分享,這樣與孩子就會很有話聊。那次聽了幾個故事後,姪子就很喜歡。
- Aug 25 Thu 2022 11:00
練習提出一個好問題 《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》
練習提出一個好問題
管理大師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cker)說:
「世界上最糟糕的事,就是把錯的事做得非常有效率。」
這句話貼在小編工作桌前,每當我又忙又累,卻又心急奮力向前衝的時候,只要看到它,總會讓我冷靜下來。我會開始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哪件事最急?我想達成什麼目標?」小編發現只要多花一些時間提出問題,有些問題反而解決了,難怪有人會說:「問題問對了,答案就已經呼之欲出。」
- Aug 18 Thu 2022 11:00
真正的愛不會讓人去做壞事 《愛情與友情》
▲取自《情感,是什麼呢?》
愛情不只是情和愛,還關於自信、責任和獨立人格
打開米奇巴克的圖書目錄,一眼就看見《薩琪的親親》、《薩琪有好多男朋友》、《薩琪想要一個小寶寶》,翻到下一頁,看到《我喜歡親你》,封面上兩個專心親吻的情人側臉,洋溢著甜蜜的氣氛;正巧手邊是《巴黎的獅子》,翻開第一頁,看見一隻在樹蔭下乘涼的大獅子,一臉窮極無聊的盯著地上成排的螞蟻,圖上的文字寫著:
有一隻大獅子,年輕好奇而又孤單。他厭倦了草原上的生活,
於是有一天,他決定出發去尋找一份工作、一段愛情、一個屬於他的未來。
看到這兒小編不禁笑了,原來米奇巴克這麼喜歡和小孩談「愛情」啊!
- Aug 04 Thu 2022 11:00
你可以選擇自己是誰,成為誰!
▲取自《海的另一頭》
你可以選擇自己是誰,成為誰!
我是誰?世界從何而來?這是《蘇菲的世界》一書探討的主題。此書據說全球銷售超過三千萬本,發行超過五十多國,號稱每個曾對生命懷抱好奇的心靈,都應該看的一本書。該書作者挪威作家喬斯坦‧賈德(Jostein Gaarder),曾在2011年應台北書展基金會之邀訪台,在一次座談中,有位高中生問他:「關於我是誰?你心中是否有答案?」
- Jul 28 Thu 2022 11:00
法國口味的橋梁繪本 《山姆和瓦森》
- Jul 21 Thu 2022 11:00
怎樣才能得到幸福? 《人生,是什麼呢?》
最近看了一齣日劇「金牌」,是由天海祐希飾演一位以培育出奧運金牌選手為目標的企業家。這位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媽媽,不但培養了四個優秀的兒女,她同時也管理一所專門訓練奧運選手的學校。劇情就圍繞著她對兒女嚴厲的愛的管教(類似斯巴達式的軍事管理),以及她和企業員工的管理互動。
其實,小編每回看日劇時,總是會讚嘆「還是日劇厲害啊!」,儘管不時會對劇中人物的某些想法不以為然,但多數時間還是很佩服,因為日劇不僅題材廣泛,更不乏劇作家對社會和人性的反省批判。
- Jun 16 Thu 2022 11:00
美不需捨近求遠,重要的是心境 《美與醜》
我們可以透過一條高速公路橫越世界,直接又快速地穿越生命。但是,我們也可以偶爾繞道而行,放慢速度,好好地欣賞、探索生命沿途的風景。我們可以決定,是否要在我們的生命中,為這些美麗的事物留一個位置。
- May 26 Thu 2022 11:00
圖畫書是小小家庭美術館
- May 19 Thu 2022 11:00
我們都是恐懼的後代 《勇氣與恐懼》
原來,勇敢只能靠自己
對孩子來說,什麼是勇敢?
有一次,我和一群四到七歲的小孩聊天,聊到了這個話題。小孩的反應非常熱烈,他們七嘴八舌的說:打針的時候不哭、不怕黑、把討厭的豌豆吃掉、賽跑跌倒的時候很快再爬起來…最後,總結這大大小小的事件,大家一致認為「勇敢」就是──當你遇到困難或不喜歡的事情時,能夠靠自己的力量,努力去克服困難。經過這次討論,我才發覺,原來「勇敢」只能靠自己。別人或許可以給你建議或陪伴你一起度過難關,然而真正面對「恐懼」的人,還是自己!就像《大鯨魚瑪莉蓮》裡的小女生,她害怕跳水,擔心同學不喜歡她,最後她也是靠著自己的力量,改變自己,脫離了自卑的困境。
- May 12 Thu 2022 11:00
對自己負責~做自己的領導者 《領導者與其他人》
管理大師彼得‧杜拉克(Peter Ferdinand Drucker)曾說:「未來世界只有兩種人:一種人為別人工作,另一種人為自己工作。」這句話有很多的解讀方式。
然而對小編來說,只要我們工作時能對自己負責,且能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和成就,那麼我們就是在為自己工作啊!
- Apr 28 Thu 2022 11:00
孩子需要學習「情感和愛」 《愛情與友情》
- Apr 21 Thu 2022 11:00
閱讀能讓我們認識自己、認識世界 《真真假假大集合》
▲巴黎羅浮宮前「孩子的自畫像」展
閱讀讓我們認識自己、認識世界 《真真假假大集合》
2015年的巴黎恐攻之後,法國年度最大童書展仍如期舉辦,因為「享有文化和自由的權利是不容忽視的,孩子也應該要擁有想像和作夢的權利」。
該年度書展的主題為「什麼是真?什麼是假?」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讓人們能夠了解到,為什麼書籍、小說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,都是一個很好的消遣,以及為什麼閱讀書籍和小說能夠讓我們更懂得生活,並認識這個世界。
- Apr 14 Thu 2022 11:00
從人性的角度思考戰爭──法國圖畫書《敵人》
人是會思考的蘆葦──這是 17世紀法國哲學家巴斯卡(Blaise Pascal)的名言。面對大自然,人會自覺渺小;面對浩瀚星空,人會反思自身處境;人是脆弱的,生命是短暫的,但人會思考,因而有尊嚴和不朽。
每次翻開義大利繪本作家大衛‧卡利(Davide Cali)的《敵人》,我就會想起這句話。小編很喜歡《敵人》書中這張星空的圖畫,文字上寫著:
夜晚,洞口上方的天空布滿了星星。
我真希望能離開這裡,躺在外頭看著星空。
星星可以讓人思考很多事情。
偶爾我會問自己:
「敵人都在想些什麼?他也會看星星嗎?
也許,只要他抬頭看一眼,就會明白,
戰爭沒有意義,我們應該停止這場戰爭…」
- Mar 10 Thu 2022 11:55
只說故事不說教的《哲學種子》
好孩子?壞孩子?
下課時間,老師看見一個小孩跑進花圃裡,於是她大聲斥責:「你不知道不可以破壞花園嗎?老師最討厭壞孩子了!」
那小孩很生氣地對老師說:「只有做壞事的小孩,沒有壞小孩,連這個你都不懂嗎?」
「只有做壞事的小孩,沒有壞小孩。」這小孩說的真有道理──只有事情有好壞,人不是那麼簡單的。
許多大人往往不自覺自己正在標籤化孩子,而無法就事論事,更何況,好孩子或壞孩子,那是什麼意思呢?
- Jan 27 Thu 2022 11:00
讓孩子欲罷不能的 《雷思瑪雅少年偵探社》
讓孩子欲罷不能的《雷思瑪雅少年偵探社》
2014年《雷思瑪雅少年偵探社》出版不久,我們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:
你好!我家就讀三年級的孩子,開始讀《鑽石之謎》之後,就停不下來。兩天內就把這系列前三本書都看完,然後不斷催促媽媽我趕快去買書上列出的另外幾本…因為孩子很期待,所以想請問貴出版社,另外幾本是否有確切的預計出版時間呢?
- Jan 06 Thu 2022 11:00
獨立思考的起點 《我,是什麼呢?》
我表達,所以我存在
曾經擔任過台灣駐法國大使的楊子葆先生,曾寫過一些文章紀錄他在法國生活的所想所感。通常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,他的文筆親切幽默毫不做作,小編非常喜歡。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小故事,一是和「說話表達」有關,二則是和「風格表達」有關。
▲取自《美與藝術,是什麼呢?》
話說楊子葆駐法期間,為了深度認識法國的生活和文化,於是加入「品酒協會」。過了五、六年,他認為自己對酒的喜好和認識已不輸法國人,但他很納悶為何每年協會推舉主席時,從沒有人推舉他。
有天他向一位法國友人透露了這個疑問,結果那朋友說:「雖然你對酒的知識很豐富,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聽你發表過對酒的看法。」友人的一番話提醒了他──人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,沒有聲音就會沒有存在感。於是下一次的品酒大會,他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,他說:「這款酒讓人感覺就像撐著一把小黃傘,在春天的毛毛雨下散步。」語畢,全場叫好,下個年度他也順利當上主席。
- Sep 30 Thu 2021 12:00
有一天,我們一定會再見面 《彩色糖果的約定》
▲《彩色糖果的約定》
陪伴17年的小狗離開好幾個月了,我不知道,我會這麼想牠。昨晚牠又來到我夢中,開心的在我腳邊轉圈圈,我蹲下來緊緊抱住牠,那呼出的溫熱氣息是如此真實!但我清醒的知道,那是夢。牠離開那天,我在牠耳邊說:「時間到了,你安心走吧,我好愛你,我們一定會再見面。」盡管我們是如此不捨。
- Sep 27 Mon 2021 11:39
《哲學種子》陪伴孩子享受思考的樂趣
「大人無法教導小孩所有的知識,
但大人可以帶小孩去看見、去思考這個世界。」
〜布莉姬‧拉貝 Brigitte Labbé
不論在家庭或社會,只要我們過著群體生活,像「自由」、「公平」、「快樂」、「和平」這樣的課題,都是我們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。大人因為有生活歷練,比較能從內心去省思,但是,小孩要如何思考這些課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