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對話,也不懂如何提問,另一方面,又恐懼失去教養權威;但在我的經驗裡,因為自己從不輕易說『不可以』,難得說『不可以』時,反而更有力道…」這是親職作家羅怡君在專訪時所說的一段話,直到看了她的書,《被禁止的事:所有「不可以」,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》(寶瓶文化),更堅定米奇巴克邀她來和讀者對話的念頭。
▲羅怡君,《被禁止的事:所有「不可以」,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》,寶瓶文化
其實,台灣家長很重視親子教養,但親子間卻少有對話,而且是能讓大人小孩都有所成長的對話。羅怡君自稱是一位很喜歡和小孩抬槓的媽媽,對她來說,親子間溝通的關鍵,就在於是否能和小孩「平等」對話。當大人重視和孩子的對話,就會引導孩子提出自我觀點,當小孩認為自己可以平等的和大人討論時,也會更願意表達。
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,我們特別邀請羅怡君在書展現場,和大家聊聊在教養生活常見的問題,並以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書中開放性的問答為例,分享如何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。以下是活動內容節錄:
.現在被禁止的事,是孩子未來要獨立面對的事!
對大人來說,禁止是最簡單的規範方法,一句「不可以」,直接幫大人省下不少麻煩。但進一步想,這些被禁止的事都「真的不可以」嗎?如果大人能和孩子聊聊,多問孩子一些為什麼?那每一件被禁止的事背後,都是一個思考的起點。
.大人必須從對話中找到孩子「真正」的需求。
有時候,你也可以試著讓孩子來說服你,讓小孩來開條件…想一想,當我們和孩子討論時,我們在意的是自己的觀點,還是孩子的感受?你的原則是什麼?當你聽到你家小孩說:「為什麼大人可以,我不行?」小孩並不是在頂嘴,而是他正在思考,這時你可以和他聊聊「負責」的真正意義…
更何況,被禁止的事,一定是錯的嗎?
仔細想想,你會發現許多的「不可以」,是由大人的喜好來判斷。「不可以」和「規則」、「選擇」、「責任」、「權力」有關,因為大人有權力制定規則,所以要更小心,提醒自己多問問題,這樣一來,才能區分小孩的發言究竟是客觀事實,還是個人意見。
▲取自《自由,是什麼呢?》
.親子的教養問題,通常與自由、好壞、公平這三大議題有關。
譬如大人常說的「不可以」如果和自由有關,小孩長大後就能擁有自由嗎?什麼自由是小孩有,而大人沒有的呢?自由一定是好的嗎?想像一下,如果馬路上沒有任何交通規則,會發生什麼事呢?限制一定是不好的嗎?守法就會不自由嗎?沒有限制的人生會不會快樂呢?
.大家可以想想以下兩句話:
因為是錯的,所以被禁止→從法律的角度,你不能搶劫或打人。
因為被禁止,所以是錯的→以家規為例,每個家庭的家規都不同,有時候它不一定是錯的,但小孩很容易以為所有被禁止的事都是錯的,因此大人在說「不可以」時,必須很小心。
.不要給孩子太多限制,要給孩子能夠「具體達成的目標」。
當你說不要跑來跑去,不要爬上爬下,不要躺在地板上…,最後你會發現他在舔桌子。你說了200個「不可以」,一定會有遺漏沒說到的「不可以」。所以大人要給孩子方向,讓他自己去選擇,自己去設定目標,你可以請小孩選一個他自己想要去克服的難題。
▲取自《好與壞,是什麼呢?》〜「你一定要聽父母的話嗎?」
.要多相信孩子一點,有時候大人想太多,在孩子尚未自我管理前,大人就已經介入,小孩根本沒有機會學習自我管理。有時大人必須學習放手,讓小孩滿足眼前的慾望,當小孩體會到後來的不自由,以及必須承擔後果,下次或許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。
.最後,羅怡君分享她如何閱讀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這套書。通常她不會一開始就先和小孩一起讀,她會自己先看過,找幾個有趣的問題和小孩討論,再讓小孩自己閱讀。如果小孩想和她討論,她們再一起閱讀。
▲奧斯卡‧伯尼菲,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
延伸閱讀
閱讀思考與討論─和孩子共讀「哲學種子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