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講座紀錄】
座談會全記錄──「法國小小哲學咖啡館-陪伴孩子享受思考的樂趣」
時間:2010年1月30日
地點:台北市立圖書館10樓國際會議廳
主講人:布莉姬 ‧ 拉貝(Brigitte Labbé,法國「哲學種子」童書作家)
現場口譯:黃盈馨 小姐
對象:關心思考教育的家長、老師(當天約有180位,有多位來自全台各地,包含高雄、新竹、桃園、基隆)
【前言】
今天我希望能和各位快樂勇敢地一起分享!我注意到這次的主題──陪伴孩子享受思考的樂趣;這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,大人和孩子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『樂趣』以及『陪伴』。大人不是要去「教導」、「教育」,而是要快樂的陪伴。所以我們今天不要很嚴肅,我希望這是一個愉快的工作坊,大家可以放輕鬆,盡量提出問題。我發現,當大人和小孩一起閱讀的時候,大人經常是習慣傳授知識,而忽略了讀書的樂趣。
對我個人來說,最重要的不是小孩選了哪一本書,而是小孩能否快樂地去閱讀一本書。但小孩要如何才能享受閱讀呢?首先,必須培養孩子對書本的興趣──當孩子很小的時候,只要每天說十分鐘的故事,當小孩六七歲可以自己閱讀的時候,也不要放棄為他們說故事,直到孩子對你說:「嗯,我已經夠大了,可以自己看書了。」我們可以想一個問題──即便是大人都喜歡聽故事,更何況是小孩。所以,不管孩子多大了,也別忘了在他們身邊好好地陪伴他們。
【以下開放提問】
問:「哲學種子系列」有將近30個主題,這些議題是如何形成的?
答:十幾年前,我是一家公關公司負責人,為了進修,於是我選擇到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上課。當我回家以後,我在廚房裡準備晚餐,八歲的女兒跑到我身邊問了許多問題:「在我出生以前,我在哪裡?」、「隔壁鄰居家的車為什麼比較大臺?」、「人為什麼會死?」、「為什麼有些人會睡在大街上?」這時候,我才發現孩子的問題,根本就是哲學的大問題!他們很自然地會去觀察,並且一直保持求知的渴望。因為,我很想和我的小孩聊這些問題,於是我的腦子裡開始有一些想法──我希望能將哲學課堂裡所學的東西和小孩分享。
於是,我找了一位研究康德的哲學教授。我問他,可不可能和八歲左右的小孩談康德、海德格、維根斯坦…..這些哲學家的思想呢?這位教授一開始覺得這個想法很異想天開,因為傳統學院派認為,我們根本不可能和孩子談哲學,因為大多數的人認為孩子沒有能力去思考複雜且抽象的問題,不過,他認為這是個有趣的想法,或許值得一試…….於是我請他當我的私人哲學家教,我們共同擬定這些主題。我們考慮的是這些主題必須很生活,和小孩的日常經驗有關。第一本書就是──《工作與金錢》。
我想和小孩討論這個我們天天都在使用的東西,後來,這些主題一一出版了。我會把這些書帶到咖啡館和孩子一起聊天,小孩會提供他們的想法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,也就是說一開始是我和教授設定了主題,不過,後來和小孩對話的經驗也會加入之後出版的主題裡面。原本,我以為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將課程結束,後來演變成長達數年的討論課。
問:為什麼你會做「法國的小小哲學咖啡館」這件事?
答:和孩子在咖啡館討論哲學──這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這麼做的。這件事完全是個意外,因為「哲學種子」出版以後,朋友也開了一家咖啡廳,他認為「哲學種子」裡有許多的故事,很適合和孩子一同討論。於是朋友建議我在咖啡廳和孩子一起聊書。
於是我們就固定每週三下午(因為法國周三下午不上課)在咖啡廳和一群孩子進行讀書會。後來,有些媒體記者覺得這個活動很有趣,他們來採訪報導……於是有更多人知道這件事,其他地方的小學、圖書館、文化局也開始邀請我到各地,和小孩或大人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工作坊。這十多年來,我也遇過許多難題,促使我不斷地去思考並且修正我的作法。
不過,我認知到兩件很重要的事──
1. 大人要學習對小孩說:「我不知道」。因為大人總是不斷「傳授知識」,總是習慣「教小孩」。其實,當大人開始試著說「我不知道」的時候,大人更可以站在「陪伴」的角度和小孩「一起找答案」。
2. 當大人想和小孩一起進行思考討論的時候,尤其是當大人想要對小孩提出問題的時候,大人一定要先做功課。最重要的是,大人的腦子裡一定要隨時準備一個適當的工具箱──也就是必須在腦子裡儲存許多的故事和概念,這樣才能隨時拿出工具,準備和孩子進行一場思考的遊戲。
問:如何開始和孩子進行討論?
答:我的做法僅提供參考,因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經驗,所以並沒有「標準的」或是「正確的」作法或步驟,希望大家能找出自己的風格。
◎ 人數最好不要超過15人。大家席地而坐,圍成一個圈圈,大人要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,盡可能接近孩子。
◎ 當孩子在選擇或調整位置的時候,我會先離席,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感覺自在。
◎ 在圍好的圈圈中間放一些糖果點心,這也是為了讓孩子能放鬆。有自由的身體,才有自由的思考。
◎ 除非已經訂好討論的主題,否則我會在黑板上寫幾個主題,讓孩子一人一票投票決定。(小孩不一定都要事先讀過這本我們要討論的書,不過,帶領討論的大人一定要事先看過,先將材料裝在腦子裡,對主題有概念。)
◎ 帶領的大人不要有「預設答案」,因為一旦有「標準」答案,討論就會被限制。最重要的是,大人必須以「理解」的態度,去理解孩子的問題,並幫助孩子理解問題。
◎ 在錯誤中累積經驗──常有許多人問我該如何做?我認為,和孩子討論並不是一件很複雜困難的事,最重要的,就是你必須開始做,一旦做了,你會從許多錯誤中累積經驗。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格特質,我們應該在過程中保有自己的風格,而非遵照著教學指南上的步驟。
問:在充滿大人腦袋的世界裡,要如何維持小孩的腦袋?
答:你問孩子你怎麼知道時光會流逝?孩子會說:「因為時鐘的分針、秒針在動」;「如果全世界的時鐘都消失了呢?」,「可以看天空,因為天會變黑」;「如果把你關在一個很黑很黑的房子裡,看不到天空呢?你要怎麼知道呢?」,「因為我們會肚子餓…..」。你會發現孩子在這樣的對話過程中,他們正在享受思考的樂趣。很少有孩子會說:「你就直接告訴我答案就好了…..這樣我們就知道了..」孩子喜歡自己想答案,他們完全沉浸在思考的享受當中。
在這樣的對話裡,大人只要適時地拋出問題就好了,有疑問,才可以一起思考──如果大人可以很開心真心地和小孩在一起,孩子就會敞開心胸。還有一點要注意:不要強迫孩子發言──孩子有享受傾聽的權利。
這樣的討論,最好是家長不要在場,這樣孩子才有自己的私密空間,孩子也比較能夠自由地說出心裡話。我的工作有點像是蘇格拉底,他是幾千年前,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。他在雅典城的市集,遇到人就提出問題,目的希望能透過問題,幫助人們思考,他希望每個人都能過更好的生活。在過程中,他遭遇過許多失敗,但他仍不斷前進…..我希望能一直和孩子一起享受珍貴的快樂時光,撒種子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作準備,我喜歡和孩子在一起,不要太認真嚴肅,只要覺得思考很有趣就行了。
▲取自《什麼是好?什麼是壞?》
問:如果大人本身沒有哲學素養,或是孩子已經長大,錯失了和他討論哲學的機會,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呢?
答:每天有許多不同的機緣,讓你對人生產生思考,以及生活的智慧。我個人認為,我們不是生下來「就是」人,我們生下來「成為」人。人之所以為人,是因為我們會問問題。我是35歲才進入哲學教室,我相信大人確實有能力陪伴孩子提問思考,但重點在於當孩子想和你對話的時候,大人是「準備」好的。「準備」,包含了「理解的態度」和「實用的工具箱」。哲學種子書裡有許多故事,大人和小孩可以透過這些好玩的想法,矛盾或反對,讓孩子去理解什麼是自由、正義、勇氣或好壞…自由就是「.為所欲為」嗎?個人的自由和集體的自由?
問:你提到孩子的提問本身就是哲學問題,但是當你和他們討論的時候,提問者又是你。這是否有些矛盾?
答:乍聽之下這似乎有點矛盾,不過這必須分兩部份來看。在家裡,當我聽到孩子的提問,我發現孩子提出哲學問題時,我是以家長的身分,想陪伴孩子一起享受哲學的樂趣──這形成我為孩子書寫哲學書的契機。當我受邀到各地和孩子進行思考活動時,通常主題是由主辦單位設定好的,在過程中,我讓孩子自由提問討論。針對孩子的問題,我會拋出其他的問題來回應他們,所以,我說大人只要當一個提問者──因為大人並不是解答者,我也會舉出許多的小故事,讓孩子針對故事提出想法,因此提問者(大人)本身必須做許多的事前準備,必須在腦子裡準備適當的「工具箱」。在討論的過程中,適時提出好用的工具──「哲學種子」就是很實用的工具箱,裡頭有許多可以討論的小故事。
問:在主題討論的最後,不需要任何的結語嗎?
答:盡量不要讓結論變成唯一的標準答案──當我們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是什麼的時候,孩子就失去了自己去思考,為自己的想法負責的機會。假設大人一直不斷告訴她答案,當孩子只接受外面給的答案,而沒有養成「自己思考」的習慣時,孩子將會成為一個容易被控制的「聽話者」。不過在過程中,若是小孩偏離討論主題,大人應適時地提醒或是告知他,他所提出的問題實是另一個問題,可以留待下回討論。
有一次,我受邀到土耳其伊斯坦堡,我曾經說過哲學討論的人數最好不要超過15個人,但那次我到一個小學校,裡頭有滿滿4百多位全都穿著制服的學生等著我。在做思考活動之前,我問他們:「你們知道為什麼要穿制服嗎?」所有人都搖頭,那我又問:「你們知道羊怎麼叫嗎?」所有小孩異口同聲的說:「咩..咩..」我看著他們說:「哲學,就是要避免每個人都發出一樣的聲音。」接著,有學生提到公平的議題,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….我就讓學生之間自己進行提問與對話,我只是在旁邊聽、觀察、偶爾提出一些問題…..
▲取自《公平與不公平》
問:法國教育界是否鼓勵孩子思辯?重視哲學是法國教育的傳統嗎?
答:依我個人的觀察,這是一種漸進的過程。法國兒童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哲學讀物,在「哲學種子」出版之前,大人是透過寓言故事…. ,在「哲學種子」出版後這十年中,這些議題開始發酵,進入到所有的學校和圖書館。許多同類型的童書也開始大量出現。在法國,「哲學種子」並不是列入正規的教育課程,學校團體也不是為了達成某些特定的教育目標而加入,所有參與的老師都是自發的。
問:在這幾年的活動經驗中,是否遭遇過一些挫折?
答:遭遇到困難是一定會的,事實上,我認為我自己不斷從錯誤中學習,不斷反思自己的作法並修正。有一次,我和一群小孩討論「男孩和女孩」,當場有個男生堅持要站著參與討論,由於每個人都是席地而坐圍成圈圈,如果有人站得比較高,會讓其他人有壓力,不過,我沒有強迫他坐下。但那男生不但滿口粗話,還一直以猥褻的言語強調男女之間的行為….. 我對著那男生說:「我可以把你剛才的話再說一遍,不過我會用「學術性」、「專業」的文字去說…..你的意思是,所謂的性交,就是把男生的phallus放進女生的vaginae…」結果那男孩聽到我說的話之後,他就坐下來,這群小孩發現,他們竟然沒聽過vaginae,為什麼我們都聽過男生的phallus,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女孩的……結果這場討論,最後大家都在討論——男生和女生有什麼不同。
我認為,在「哲學」討論的前提下——大人必須先「放下道德」,大人對問題必須「真實的」回答,不帶「普世價值與道德觀」,這樣才有空間去討論。我認為,正因為孩子的思想不受限,孩子可以引導我們(大人)去理解問題。大人只要陪伴,和小孩共享思考的樂趣。
延伸閱讀
鄧惠文、陳培瑜對談: 導讀《走進生命花園》、「哲學種子」系列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