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電台專訪】

9789866215254_b6.jpg

鄧惠文、陳培瑜對談:
導讀《走進生命花園》、「哲學種子」系列

節目:全民On Call:鄧惠文時間
對談:鄧惠文、陳培瑜

 

我們希望小孩有思考的空間,成為一個負責的人,
就必須給他哲學觀。
哲學是我們活著的一種思維,一種學問。

 

2018年7月,鄧惠文醫師在電台節目中專訪陳培瑜老師,由培瑜老師為聽眾導讀提利‧勒南(Thierry Lenain)的《走進生命花園》,及布莉姬‧拉貝(Brigitte Labbe)的「哲學種子」系列書籍。這段談話十分精彩,小編除了將錄音連結貼上來分享之外,同時也摘要一下這個對談的重點。

 

走進生命花園-2010封面+內頁-1.jpg

《走進生命花園》從封面開始就值得細看。書中第一頁提到,「孩子坐在他的島上」。但透過孩子的眼光,原來孩子看到的是小男孩坐在媽媽肚子上,等待被生出前的光景。

孩子在他的島上,看到了許多今日世界的不安與負面訊息。孩子期待「戰爭」裡的長槍,應該變成了小鳥棲息的樹枝;應該用繩索抓住雲朵,解決乾旱的「飢荒」;也應該將月亮上的旗子拿掉,並為人類這個不禮貌的行為對月亮說對不起……。

孩子的期待與書中的轉化看似教條,卻在最後一頁深深重擊讀者的內心。即便孩子知道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不美好,他仍願意──出生──在這個世界。而每一個生命的出生,正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。

走進生命花園-2010封面+內頁-5.jpg

▲孩子看到了戰爭。
他想,應該畫出軍人的制服和長槍,
應該把長槍畫成小鳥棲息的樹枝,
和牧羊人的笛子。

 

走進生命花園-2010封面+內頁-13.jpg

▲結尾的前一頁,看到這麼多的不美好之後,小孩仍然願意站起身。
如果是你,看到這個世界這麼多不美好,你想要怎麼辦呢?

 

種子.jpg

「哲學種子」系列原名為「哲學小點心」,既然是「小點心」,就必須寫得可口些,所以作者在書中寫了很多故事、問了很多問題,或做了相對性的討論,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透過故事,學習到哲學精神。

鄧醫師與培瑜老師主要討論「哲學種子」系列中的《知道與不知道》這本書。鄧醫師提到,這本書所談的其實就是大一哲學課裡討論的「認識論(或知識論)」,它幾乎論及「認識論」的基本架構與每一個概念,卻完全沒有使用到專有名詞。比方書中第一個故事,是安東尼在海上航行迷失了方向,安東尼萬一不知道方向該怎麼辦?從這裡,作者衍伸出一連串的提問:我們需要知道什麼呢?如何知道?知道有什麼用?要嘗試很多次才能確定知道的事情嗎?還是用一種感覺去知道?不知道,會有什麼恐懼?如何知道得更清楚?什麼叫做批判?……。

「哲學種子」透過故事、提問,來啟發孩子,同時對父母也有許多思考上的挑戰。父母可以透過書中的故事與提問,和孩子進行開放式的討論。而讀過這套書的孩子,也會提出比較多的問題,因為書裡引導他們去思考平常習以為常的事情。比方台灣的教育,往往讓小孩沒時間思考與討論,但在分數掛帥的文化下,我們可以帶領孩子想想「知道」和「考試」之間的關係、「考試」和「分數」之間的關係。

同時,《知道與不知道》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:「知道,是為了更自由。」因為我們必須要「知道」,才能自由地做決定。例如小孩出國時,什麼事情都需要爸爸、媽媽幫忙,但這樣一來,孩子本身一點自由也沒有。所以,原來你知道一些事情之後,就可以去拓展你想要做的事情,於是自由就開始了。當然,因為有了自由,人們也必須付出一些代價,這個代價是為了讓整個社會的相處更有一些邏輯。因此哲學並不是帶著我們的孩子學習「狡辯」。

節目後段,鄧醫師分享了2018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,每一組的問題都跟該組日後的學習、生涯發展有著密切關聯。這些問題在法國小孩18歲時已必須開始面對,日後他們進入業界,他們對整個人類的發展是經過思考的,並且與前輩已經思考過的問題沒有脫節。

最後培瑜說:大家多看書、多思考,不要害怕「不確定」的這件事。我覺得這是「哲學種子」帶給我最大的收穫。

種子 1.jpg

▲幸好安東尼學過星象的知識,這一次他才能憑著自己知道的知識成功返回陸地,也就是說,天文學的知識救了安東尼。雖然在課堂上,他花了很多時間記住星星的位置,因為那很複雜。

 

2018.7.3 錄音檔連結

【鄧惠文時間】陳培瑜談《走進生命花園》、《哲學種子》

 

 

延伸閱讀
每個孩子都為世界帶來新的希望 《走進生命花園》:劉清彥老師導讀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米奇巴克童書 的頭像
    米奇巴克童書

   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

    米奇巴克童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