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大同時也意味著學習捨棄並做出選擇,
一個不肯定的回答,就像在十字路口左顧右盼,這樣無法前進。
~奧斯卡‧柏尼菲《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》作者
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,特別邀請到《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》作者奧斯卡‧柏尼菲(Oscar Brenifier)訪台,在書展現場、新竹陽光國小、「哲學星期五」辦了多場活動。從一開始的疑惑到逐漸明朗,小編有些心得分享。
活動中,奧斯卡‧柏尼菲一再提醒大家──要使用「清楚明白」的文字來表達想法,也就是說,這些活動有一個重要的規則,就是回答的人必須明確的表達立場,要清楚說出「是」或「不是」,不要說:「不算是…也許…有時候」…。
不過,連續幾場活動後,小編終於明白柏尼菲的用意。他說,正因為人不認識自己,才會錯將緊急的事當作重要的事,不斷陷入忙碌和盲目,急著處理眼前的事而不思考重要的事,哲學就要讓大家認識自己──你必須認識自己的恐懼,才能進一步去面對、處理,也就是說,當柏尼菲要求大家回答「是」或「不是」,是為了讓人對自己的想法負起責任。
▲取自《我,是什麼呢?》
柏尼菲說,長大就是要學習做選擇,當你在路口,你必須決定要往左或往右,你不能站在中間,然後說:「隨便…不一定…都可以…」。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,我們什麼都要,而且立刻就要,我們無法等待。但是當我們長大,成為有「理性」的人,我們必須取捨,長大同時也意味著學習捨棄並做出選擇。我們不能什麼都要,當你說出「是」或「否」,你才會對你的話負責。你會開始重視你說出來的話,一個不肯定的回答,就像在十字路口左顧右盼,這樣無法前進。
這也是柏尼菲會「逼迫」大家只能回答「是」或「否」的原因,只有明確的回答,討論才能繼續啊!想想看,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不願說出想法,不願為自己的想法負責的人,那麼該如何和他溝通呢?仔細想想,我們經常說「都可以」、「不一定」、「隨便」,是否表示我們習慣逃避問題呢?
▲《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》系列
延伸閱讀
我怎麼知道我知道? 《知道,是什麼呢?》:柯倩華老師導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