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取自《知道,是什麼呢?》
法國童書不斷地向讀者發出訊息:「歡迎進入!我的問題也是你的問題喔…」像這樣期待和讀者產生互動,和生活產生連結的閱讀經驗,正是法國童書的特色。
打開法國童書魔法盒
「從前對馬克思來說,一切都很簡單清楚。
第一:有些人有小雞雞,
第二:有些人沒有小雞雞,
第三:有小雞雞的人比沒有小雞雞的人強壯多了。」
「在法國有一個鄉村,這個鄉村裡有一個學校,在這個學校的中庭裡,有一個孤孤單單的小男孩,他的名字叫呂西安。」
「我不是個普通的小女孩。我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,所以每次走在街上,大家都會盯著我看。」
以上分別是《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?》、《我是老大》、《誰是蘿蕾特?》的故事開頭,這樣的開場白是否讓你覺得很好奇,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呢?你是否發現,故事向你招手,呼喚你進入書中的世界,和他們一起經歷整個事件呢?
是的,法國童書不斷地向讀者發出訊息:「歡迎進入!我的問題也是你的問題喔…」像這樣期待和讀者產生互動,和生活產生連結的閱讀經驗正是法國童書的特色。
不論是幽默的生活圖畫書、個人風格鮮明的藝術人文繪本,或是鼓勵孩子透過閱讀和自己進行對話思考的橋梁書,目的都不是要提供「清楚明白的答案」,而是鼓勵讀者從不同角度出發,進而建立自己的觀點和表達能力。
以下,小編透過幾個米奇巴克的代表書系,和大家聊聊法國童書。
閱讀、思考與對話─法國童書的特色
(一)尊重由了解孩子開始,和孩子同高度的兒童觀點圖畫書:
◎代表作:法國品格教育圖畫書
◎適讀年齡:三歲以上〜低年級
◎特色:以兒童的角度出發,沒有成人世界的價值判斷
這類法國童書不僅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,更從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探討有關:性別、種族、同儕、友情與尊重、科技…等主題。在這些書中不論從圖畫或故事,都是從兒童觀點出發,沒有任何成人世界的價值判斷。對聽故事的小孩而言,很容易引起共鳴,對說故事的大人也是進入兒童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。
長久以來,說故事一直是大人說給孩子聽,難免有成人的價值判斷。或許對許多大人來說,童書最重要的「功能」就是教育,不論是《伊索寓言》或是《二十四孝》,大人都可以從中找到「中心思想」或「教育意義」。也因此,當大人一打開搞笑無厘頭的法國童書時,常會冒出許多問號?
如果你曾為孩子說故事,你會發現大人和小孩對故事的反應大不相同!下一次,當你和小孩共讀時,試著放開所有的預設立場,你會發現,孩子眼中的世界真的很新鮮喔!
(二)文學與藝術兼具的繪本
◎代表作:《巴黎的獅子》、《樹的聲音》、《想念的沙漠》
◎適讀年齡:五歲以上〜中年級
◎特色:不以情節發展為重點,而以提供圖文的「想像空間」與「美感經驗」
一般的圖畫書,注重人物造型和故事情節;在法國繪本作家艾立克‧巴圖(Éric Battut)的筆下,人物卻極小,如劇場舞台般的背景以及詩意感性的文字,令人印象深刻。更特別的是,他用不同的文體來說故事。
《樹的聲音》有如一本樹的相簿,以散文詩述說十二個樹和大自然萬物相遇的故事。《想念的沙漠》像一幕單人演出的舞台劇,透過文字和畫面,我們「感受」到書中孤單的小孩,由「思念」所引發的種種情緒。相較於走溫馨路線,故事線清楚完整的英美或日本繪本,這類不以情節發展為重點,而是以文字與圖像的「美感經驗」為主體的歐洲繪本,不僅提供讀者多元的閱讀經驗,更留給讀者廣大的想像空間。
(三)重視「表達」的思考性讀物
◎代表作有:「哲學種子系列」、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
◎適讀年齡:七歲以上〜國中
◎特色:鼓勵獨立思考,主動提問,不再單向地接收知識。重視「表達」與「對話」,以建立個人觀點。
▲布莉姬‧拉貝,「哲學種子系列」
長期以來,國內兒童讀物類別有限,除了幼幼認知書、遊戲書、知識百科圖鑑之外,圖畫書和文學讀物一向是出版大宗。相較之下,在法國常見的人文社會類(藝術、哲學、歷史)或可供孩子自由討論的思考性讀物,在國內相當難得一見。
事實上,思考讀物成為法國童書的重要類別,是有原因的 *。不僅是因為歐陸從十六世紀以來,深受啟蒙思潮的影響,對法國人來說,他們認為兒童階段是思考能力及人文素養的奠基期,因此許多法國童書的主題,是作為一個全人所應具備的基礎涵養。也就是說,幼兒教育就是公民教育,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公民素養。
▲奧斯卡‧伯尼菲,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
來自法國的「哲學種子系列」與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就是公民教育的代表作。不過,在書店陳列時,因這類書出版品少,無法獨立陳列,因此大都和親子教養書放在一起。
以上兩套書的作者分別是布莉姬‧拉貝(Brigitte Labbé)以及奧斯卡‧伯尼菲(Oscar Brenifier)。兩位作者的專業背景不同,也影響到書的整體規劃與內容。
拉貝是受到哲學的吸引,卻深受其艱澀語言所苦,因此「哲學種子」的內容是以說故事的方式,討論相對性概念(如:公平與不公平、快樂與悲傷、男孩和女孩、工作與金錢),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輕鬆入門。
相對地,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重視思考的語言邏輯,並從對話中和孩子討論哲學概念。伯尼菲認為大人並非答案的提供者,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學習自己思考,以建立主動求知的能力。因此,內容是以「問題來回答問題」,呈現開放性思考,是很前衛的閱讀概念。
▲取自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系列〜《幸福,是什麼呢?》
「傾聽與對話、思考與表達」是米奇巴克長期耕耘的出版理念,我們相信只要播下思考的種子,世界上會有更多理性的花朵。最後,我要引用「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」作者的獻辭:
謹將這些書獻給喜歡思考、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孩;
也獻給對自己、對生命仍充滿興趣的大人。
祝大家閱讀快樂!
* 在法國高中,不論文理科,哲學都是必修課。法國教育部認為:「哲學的訓練,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、邏輯思考、歸納與整合,並建立未來進入大學時在課程上『獨立研究』的基礎。」但是,到高中才學習接觸學,還是太晚了。因此,思考類讀物成為法國童書的重要類別。
延伸閱讀
練習提出一個好問題 《哲學‧思考‧遊戲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