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蘿蕾特-2017封面.jpg

《誰是蘿蕾特?》  不一樣的孩子

導讀/黃筱茵(童書翻譯評論工作者)

 

要人們接納與自己不同的個體並不容易。常態標準猶如一副巨大僵硬的框架,牢牢限制每個人的心靈。這桎梏使人們不敢接納、吝於關懷,更不願付出;殊不知跨出一步,眼前汩汩流動的是另一個心靈低吟的旋律。旋律的音色或有不同,卻都通往一處嶄新的天地。

故事主角蘿蕾特同樣是一個小女孩,外貌與心智卻與眾不同。她雖然不會閱讀,卻會做可口的水果蛋糕;她的臉大大圓圓的,綻放的微笑卻時常藏在心裡──羅蕾特是個患有唐氏症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,蘿蕾特也愛玩、愛歡笑,只是她上的學校是「微笑中心」──一間專為特殊兒童開設的輔導學校。

蘿蕾特-2017內頁03.jpg

RO 1.jpg


蘿蕾特的生命變奏,始於「微笑中心」的校長建議蘿蕾特的媽媽把她送進普通小學參加融合教學,與一般孩子一同學習。在所謂「常態」的模組下,「不一樣」自然成了「異質」,羅蕾特的不同引人注目,她的路途自然也就埋伏了小小的石塊。來自法國的插畫家用寫意隨興的筆觸,抒情的敘述既帶有淡淡哀愁,又隱含著希望的可能。空間的留白與隨意渲染,替嚴肅主題留取呼吸與思考的空間。

文字作者巧妙鋪陳的情節,對照出面對身心障礙同儕的不同態度。蘿蕾特的哥哥和妹妹代表兩種幾近兩極化的態度:哥哥在家裡雖然很疼羅蕾特,出外卻時常佯裝陌生人,羞於承認自己和蘿蕾特的關係;妹妹愛莎則十分照顧姊姊,在姊姊被小朋友嘲笑時,會挺身而出,時時設想姊姊的優點。其實兩種態度都是兒童自然的反應。

蘿蕾特-2017內頁07.jpg

RO.jpg


兒童見到外貌或舉止特異的人物,有時會以近乎誇大的表情或聲調,來傳達或掩飾自己心中的不解與好奇。這時成人扮演的角色益發重要,成人自身的心態也常常是兒童直接的模仿來源。每個成人在閱讀《誰是蘿蕾特?》這樣的作品時,都該靜心思考:自己對身心障礙者究竟持何種態度,又給身邊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。這並非一個單線的問題,而是像迴路圈一樣,環環牽引。

詮釋身心障礙孩子的故事,常常會將主軸架設在他/她如何因著一件關鍵的好表現,改變了周遭同儕的態度,為自己贏得掌聲和友誼。這種設想或許容易預期,卻並非陳腐,而應視為一種深切的提醒:不一樣的孩子從來很難因為自身的不同受到尊重,總要完成某種「任務」,才能突破他們生命受限的難關

蘿蕾特-2017內頁14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▲「太棒了!妳真是個天才小騎士!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教練說:「來!大家跟在蘿蕾特後面一起走。」


梭羅《湖濱散記》裡有這麼一句話:
倘若一個人的步伐與友伴不同,那麼可能是他聽見了不同的鼓聲。讓他隨著他聽見的音樂行進吧!無論那段音樂如何被揣量,或者多麼遙遠。

哪一天,我們才能尊重這「不同的鼓聲」呢?《誰是蘿蕾特?》這樣的繪本並不「簡單」,因為背後蘊含的深意層層疊疊,可以做一個單純的故事來讀,故事寬廣的手臂一伸,也可以環抱好遠的天空。最妥當的方式,便是當作一個起點,繼續閱讀不同的生命,嘗試關懷的種種可能。

蘿蕾特-2017內頁15.jpg

 

 

延伸閱讀
一條奇妙的紅線──《我等待》:柯倩華老師導讀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米奇巴克童書 的頭像
    米奇巴克童書

   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

    米奇巴克童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